充滿原始質樸風格,動感十足的查烏面具舞蹈,
在拔尖的吹奏樂音,震撼的指鼓節奏中,
舞者頭戴著披彩而沉重的面具,穿著極盡酷炫華麗的戲服,
跳出渾身是勁的動感舞步,
時而跳躍,時而急蹲,武器撞擊,高難度後空翻,以及無限旋轉,
起源於戰舞的印度國寶,
來自印度東部的查烏(Chhau)面具舞蹈,
在2010年已被列入聯合國科文教(UNESCO)之非物質文化遺產,
兼具娛樂及人文美學的表演藝術,
承襲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劇情,
充滿了人性善良和邪惡,光明與黑暗的對抗,
莊嚴肅穆而又華麗浪漫!絢麗迷魅令人驚豔!
2015年1月26日 在台北City Hall,1月28 在夢想社區藝術村。
印度舞蹈和舞劇表演藝術的傳統,是世界上最複雜多樣的文化之一。
地域遼闊,不同生態,種族和多元的語言,
複雜的宗教信仰和習俗禮儀,繁複的社會結構及多樣性,
產生了無比的創造力。
其中,古典舞蹈
像婆羅多,卡塔克,酷奇普利,奧迪西,卡塔卡利分佈在印度各洲,
其中印度東部罕見的面具舞蹈是最為獨特的表演藝術。
印度東部查烏(Chhau)舞蹈對何時起源眾說紛紜。
據古老的文獻了解,真正的起源巳無可考。
僅知查鳥起源於印度極為艱苦貧困的地區,一般人很少能進入的山區。
茂密的森林,散佈於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區的部落,
彼此可能是”親友部落”,也可能是“敵對部落”
他們所居住在丘陵地區,更不是外人可隨便擅進闖入的禁地。
一些支離破碎的歷史文獻中了解,
於12-14世紀,
當地人和外來的印度人及婆羅門逐漸影響了當地部落的生活習俗。
歷經幾百年後,今天這些影響之各層面,仍然是明顯可見。
查烏的源考 賈汗德邦
查烏是由不同風格面具舞蹈的總稱,歷史悠久。
起源考證可能是來自梵文''Chhay''影子偽裝及如影相隨的藝術。
皆認同查烏舞是起源於部隊武術而來的表演藝術。
歷經不同族群,從原本簡單的民間藝術,逐漸成為高度進化的表演風格。
這3種最代表性的查烏各自有其名,
這三種形式分別是孟加拉邦的布魯利亞(Purulia),
恰爾肯德邦(Jharkhand)的賽萊凱拉(Seraikella)
和奧里薩邦的馬尤布漢傑(Mayurbhanj),是唯一不掛面具的查烏。
賽萊凱拉的表演趨於含蓄內斂,
則像印度及日本能劇之傳統古典舞蹈形式。
歷史上他們各自也有地方王公貴族的贊助,來拓展開發各地方的知名度。
這地區土邦王公(Raj) 1950年,
印度獨立後解散被分割三個邦,
分別為西孟加拉,比哈爾邦和奧里薩邦,
而恰爾肯德邦是近十年才再分割的地區,
查烏舞本身有著十分複雜的發展。
儘管它們彼此名稱不同,裝扮不同,但它們仍有許多相似之處。
其中最重要的和顯著相似的是,當然都稱查烏(Chhau) 舞蹈。
查烏舞的異同
即便歷經不斷的沿革及不同的稱謂,
但如果進一步分析,每種查烏舞蹈又有不同的門派。
查烏'chhau',亦意味著”悄悄攻擊”。
有些查烏要拿著一把劍和盾,
基本的舞蹈被稱攻擊和防禦的舞蹈(Ruk-maar-naaclia)
有些稱為”用劍和盾的打法”( phari-khandaa-khela)
在奧里薩邦某一個村可以找到一個名為Paaikaali舞蹈。
這可是查烏的始祖。
因為腿部擴展和他們執行一種進攻和防守的舞蹈,
簡直就像Ruk-maar-naaclia。
同時Paaikaali所使用的樂器和查烏是完全一樣的。
在奧里薩邦士兵被稱為Paaiak-S。
因此,更明確查烏起源是戰舞。
查烏經幾百年的淬煉他早已是進化成表演生命經驗,
構成舞蹈藝術創造性想像最重要的一部分,
當我們在觀看超好舞蹈時,
看到的不是身體的跳躍,而且是靈魂在舞動,
靈魂在訴說、在飛揚,就是超好舞蹈的精神。
全民參與
查烏的演出通常是農忙後或宗教節慶為主。
其中查烏舞節慶時,可說是全民參與,充滿互動的樂趣。
在古早的五月份狩獵的季節來臨時,表演的團隊通過特定山區。
期間在外出狩獵遠征獵人聽到了查烏舞的樂音及人聲,
彼此追逐遊戲呼叫,
用他們土話“cho... cho...cho..”以模擬動物驚嚇聲調及遊戲,
同時亦可獲得獵物的樂趣。
如今這古老生活化之謀生技能之實境遊戲,
已逐漸成為今日他們以相關的舞蹈演出劇碼,表達古老傳承的喜悅。
查烏舞蹈節
在印度正月的最後一天的年度查烏舞蹈節慶(大約在西曆4月中)
位於奧利薩的巴里帕達(Baripada)。
原名查帕達節(Chaitra Parva Chhau Festival)
它的起源可追溯到非常古老的年代。
節慶在濕婆神廟廣場前進行印度儀式及舞蹈表演。
當地的婆羅門及耆老點燈及在新收穫農作物上灑水後展開節慶。
來自各地的查鳥表演團體,連續3天3夜的活動,通宵達旦輪番上陣,
最後在濕婆是和沙克蒂女神(Duga)崇拜的宗教儀式中達到高潮。
這節慶在過去苦行僧還會以鐵鉤刺傷自己的身體的觸目驚心的活動,
如今已被停止這自殘的儀式。
查烏舞樂器
音樂以民間音樂或採自印度古典拉格(Raga) 音樂。
樂器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像西瓜切半形狀的慶典鼓(dhamsa)伴奏,
查烏需強大的打擊樂。
表演時布魯利亞以純熟迴旋和翻筋斗的武場,以嬴得觀眾的掌聲。
他們巧妙的雜技技藝能力不斷的即興演出,高潮迭起。
充滿節奏靈感的鈸,高亢的嗩吶,爾而也有迷人的笛音旋律貫穿其中。
強大擊鼓節奏不停在空中迴盪,表達了其陽剛的個性。
查烏舞的製裝
古旱查鳥面具是樹葉製成,然後是南瓜皮,然後竹籃編制的面具。
如今用黏土泥巴及紙,成形上色後風乾而成。
當你走進了布魯利亞Chorida一個小村莊區,
幾乎每家為戶,每一個成員在做面具相關的頭飾及裝飾品的家庭加工。
村莊提供了表演者最好的面具及戲服。
製膜過程幾乎是相同的。
相形之下布魯利亞的粘土及紙較厚,
因此,布魯利亞的面具比其他面具重很多。
面具的眼睛是敞開的,但鼻孔的空氣通道很窄。
紙糊的惡魔和針織眉毛及厚重頭髮則由以黃麻纖維粘貼而成。
布魯利亞史詩故事人物面具道具比賽萊凱拉面具舞更多樣化。
查烏舞的演繹和普世價值
查烏舞在早期的表演固然有自成一格的傳承系統,
但是並沒有嚴格的規範,
從表演的戲服、配飾、音樂及器樂都非常寬鬆。
在這貧脊山區中,查烏舞是居民各自發展出來自娛娛人的活動。
因為缺乏庇護及經費,受現代化的衝擊有日益衰退的跡象。
如果要讓世人可繼續欣賞這獨特的表演藝術,
需要專業人士的關注及整合。
於是1961年以來,
布魯利亞在人類學家及有心人的協助下,
在不影響查烏舞的原始精神下重新制定了很多規範,
才得以到印度各大城市中表演,並大受歡迎,
進而得到很多支持及海外贊助巡演;
表演的風格增加了更多的“令人興奮”的戰鬥場面
更加純熟迴旋和翻筋斗等等。
布魯利亞服飾的頭飾加入更精緻華麗的飾品,
雖然這和他們傳統生活艱辛及反映的和與大自然的衝突與和協;
部落的戰爭場景有些許矛盾。
同時深受印度文化史詩的主題影響如《摩訶婆羅多》、
《羅摩衍那》中羅摩和西妲等高貴和英雄人物,
和加入有力多變的手語等元素。
這些轉變固然對傳統的查烏有爭議,
但2010年,仍然為聯合國科文教組織(UESCO) 指定為世界非物質遺產。
原因是UESCO對非物質遺產的認定,
如查烏在歷史進程,為使其能傳承不息,
只要不使用西方元素,增加當代的元素做修改或重建是被允許的,
又稱”造性的重建”,否則因食古不化,很可能在世界上消失。
結論
為什麼要帶面具?
暫時放空自我的真實身份,並進入你心中要扮演的角色。
知名藝術評論家(Otto Bihalji-merin 1904-1993)在他的面具世界中稱,
面具舞往往意味著是戰爭。
然後戴上面具或化妝後再潛入到敵營,
最後在肉博戰中,取得勝利,
透過勝利而征服了恐懼。
查烏舞在早期,他不僅是戰舞,也意味著精神上的儀式,並同時征服恐懼。
印度查烏三個風格在精神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其中彼此之間通過對印度教信仰及禮儀之間的連接並無二致。
密宗的形成也對查烏的影響很大,
如濕婆林伽的陽具崇拜等等。
這密宗活動喚起了查烏對原始薩滿文化肯定。
關心生育與勝利的戰爭,兩者都是相互聯繫的,
這兩者都是攸關部落永續存活與傳承。
查烏舞蹈縱線發展的歷史,有如大江入湖海。
即便中間有很多支流,但也不改變其藝術形式的既有精神,
在演進的過程中也留下彌足珍貴的印記。
但無論如何查烏是戰舞精神是查烏永遠的魂魄。
仔細觀察查烏舞表演舞蹈劇場的形式。
獨特的舞蹈過程中同樣的面具,有不同的姿態,
借手勢和姿體表現喜怒哀樂,人性善良邪惡及痛苦。
擺動高聳的頭飾及戲服和面具充分提昇的查烏戲劇張力。
查烏表演形式有如卡塔卡利,沒有對白,
綠色紅色面具好人或神,黑代表惡魔。
舞蹈肢體是它的最主要的傳達的媒介,
由男舞者反串女角,
平常觀察家中母妻女兒,模儗女性的神韻,反而更引人入勝。
華麗的服飾充滿了印度美學。
查烏面具舞充份反映了人類崇高的美學和文化的表徵
及無限可能的創造力及純真的表演方式,充滿了魅力。
查烏舞蹈讓臺灣的觀眾分享印度豐富的表演藝術及文化遺產,
必帶給大家不同凡響的美感體驗。
節目單
印度-台北協會邀請、印度文化友誼協會(ICCR)贊助,
來自東印度賈汗德邦(Jharkhand)的
「俏加查烏舞蹈學院」八名表演藝術家訪臺灣。
印度-台北協會分別與積極國際文化交流的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以及「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印度愛樂中心」合作,
放送印度民俗面具舞劇熱力,
將2010年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查烏舞,
依序於2015年1月24至28日間呈現在臺灣民眾的眼前。
表演介紹
表演團體「俏加查烏舞蹈學院」來自印度東部的查烏舞,
共有三種不同的表演形式。
其中以今天來自賈坎德邦的布魯利亞(Purulia)查烏舞
最具活力、也是最吸引人的武術及舞蹈表演。
藝術家們戴上大型的面具、繽紛的服裝及扮演具神話色彩的表演呈現,
令人目不暇給。
這是一種適合多人的團體舞蹈,充滿了大自然和高山部落風格,
演出時以多種打擊樂器伴奏。更是爆發力十足。
印度東部賈坎德邦首府是蘭契(Ranchi),
「俏加查烏舞蹈學院」團員中有7位來自蘭契。
第一首:杜加女神屠牛魔王 時間:約20分
截取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的故事段落,
水牛魔王因緣際會得到印度三大神之一創造之神梵天(Brahma)的賜福,
這一生他只能被女人殺死,任何男人都不能動他毫髮,
水牛魔王因此開始在全宇宙無法無天的作惡,
印度所有的神都請杜加女神出馬,
代表女性力量(夏克堤 Shakti)的杜加女神集中心神和至高的自主權,
將力量充滿全身,奮力一擊,
終於殺死水牛魔王,恢復世間的寧靜。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主要在講述一場大戰,
善與惡的對戰、親人與朋友間的對戰,
與隨之而來,充滿人性的掙扎,
充滿了印度教的教誨及哲理。
坐騎為孔雀的神祇,
就是Carrie此次南印度喀拉拉行程,
最後看到的戰神Saravanam,濕婆神之子。
杜加女神,
有著三頭六臂,實在是太有力量的女神啊!
第二首:象頭神的象牙斷了? 時間:約20分
毗濕奴十大化身之一持斧羅摩(Parashurama)
為了見印度三大神之一毀滅之神濕婆(Shiva)一面,
來到了喜馬拉雅山下濕婆神的家門前,
濕婆的兒子象頭神和他的牛,想要阻止客人見溼婆,
雙方打了起來,
一不小心,象頭神的象牙竟然被打斷了!
下回仔細留意一下象頭神的照片,
真的有一顆象牙是斷的喔~
此外,
象頭神的象牙少了一節,
也有他在草寫史詩《摩訶婆羅多》時自行折斷的。
象頭神的象牙被打斷的剎那,
感覺好痛喔!
第三首:著魔的希蘭國王 時間:約20分
故事出自《薄伽梵往世書》,
希蘭國王一直都是位虔誠信奉印度三大神之一
維護之神毗濕奴(Vishnu)的國王,
但隨著他的國力日漸強大,
疆土越來越大遠至斯里蘭卡都是希蘭國王的天下,
他越來越驕傲,開始認為自己就是神,要所有人都崇拜他,
希蘭國王的兒子虔誠信奉著維護之神毗濕奴,
爸爸希蘭國王為此非常不滿,
強迫兒子把自己當神,但都沒有成功,
有一次布蘭國王把兒子架在木材中間,
威脅若不認爸爸為神,就要燒死他,
還有一次要給兒子下毒,
但兒子每次能逢兇化吉。
有一天,希蘭國王逮到兒子生氣的問他:你說的神在哪裡?
兒子說:維護神毗濕奴無所不在。
希蘭國王問:神在椅子裡嗎?兒子說:是的。
希蘭國王馬上把椅子砸碎。
希蘭國王問:神在柱子裡嗎?兒子說:是的。
正當希蘭國王要用權杖砍向柱子時,
柱子突然爆裂,出現人身獅面的維護神毗濕奴,
當場把希蘭國王給咬死,讓大家恢復了寧靜。
參考來源 Jeffery Wu
喚醒女人內在能量和智慧的卡力女神
憤怒兇神惡煞(剎)的卡力女神,
全身裸露手舞足蹈的顯像和那伸長著舌頭是祂的印記。
卡力女神身上披著血淋淋的人骨頭項鍊,
揮舞著刀,瘋狂的踩在屍體上,令人不寒而慄。
是女性力量夏克提(Shakti)無比能量的典型。
卡力一手拿刀,
刀代表智慧,用來砍人的驕傲的自我(ego) 和無知的頭。
主旨喚醒女人內在的不可乎視的能量和智慧,
是印度教一切基石。
旅人Carrie 愛漫遊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carriewu0925travel
歡迎大家加入粉絲團,互相交流吃喝玩樂情報!
您的支持是我發文的動力,請不吝嗇給個讚和推囉~感激^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