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開放連內部都可以拍照耶!真是太難得的機會!
這是〔台北賓館〕的正立面,看來氣勢宏偉,是具有日本風味的歐式庭園建築,
凱達格蘭大道1號門牌真是閃亮,
〔台北賓館〕前身為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官邸,
一手主導的興建者,是第四任的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
日據時期為日本皇戚貴族、政要權貴往來之處,日皇昭和訪台也曾下榻在此,
現為中華民國的國家招待所,專門接待外國貴賓或舉辦慶典活動。
〔台北賓館〕的正立面,呼呼!很壯觀吧!
首先看到很貼心的建築設計:車寄,
車寄就是大門前的出挑陽台、露台或雨遮的部份,突出一方像個小騎樓,
讓出入者可以停靠車子,免於日曬雨淋,
車寄在一棟建築物中屬於重要的入口位置,裝飾非常用心。
從車寄這裡往上看,天花板以線版與線條組成圖騰,
4個角落共8隻列柱撐著2樓的陽台,
柱子的切割線條比例適中,一直延伸到2樓陽台,
然後聚集在女兒牆上的花瓶欄杆,
最後欣賞到2樓頂端的山牆與屋頂的老虎窗,是正立面最重要的視覺焦點。
〔台北賓館〕的馬薩式屋頂(Mansard roof),
命名緣起於法國人馬薩氏所發明的屋頂,
這款屋頂內部屋架呈現五角形,
主要特徵是彎折曲線多,形成擠壓拱起狀,讓屋頂看來更立體、變化豐富。
馬薩式屋頂很讚,屋頂正中央還有扇老虎窗,完美的比例線條,更讚!
另外,2樓頂版的山牆裝飾、圓拱窗頂的葉飾泥塑,
醒目美麗,有巴洛克建築風味,
但〔台北賓館〕是融合多種建築形式風格的,
有點巴洛克,有點文藝復興,不需要特別去嚴格分類,
能感受到古蹟本身的美,才是最重要的喔!
〔台北賓館〕頂樓還有個有趣區域,就是在圖片右上角的「涼場」,
「涼場」就是種露台上,方有交織的花架,可以遮陽,
涼場位於3樓的角落處,是個最高的觀景點,
日本總督、皇室貴族想要遠眺台北城、觀賞閱兵大典,
就要在涼場,是真正權力核心所在喔!
〔台北賓館〕四周迴廊也好美喔,來這裡欣賞光影交織,
四周迴廊是由連續拱圈與古典雙柱式組成,
非常整齊,非常莊嚴,是工藝精髓,也是威權秩序的象徵。
這廣大的空間可供總督辦理閱兵、音樂會、宴會,
兩側還各裝飾著一隻很可愛的石獅子耶!
主建築物的角落,居然有一座日本老房子,
據說是日本總督居住的地方,
今天沒開放參觀。
接著欣賞到寬廣的日式庭園,布置得非常清幽雅致,
綠色的池水、水畔涼亭、小橋,水上還有幾隻黑天鵝在戲水。
這北向庭園是台灣最早也最具規模的日室池泉式(又稱築山式)庭園,
講究風水「四相神獸」格局。
庭園由心字池、池岸洲濱、石組、石橋、石燈籠、瀑布、涼亭組合多樣的景致,
並依據池形、假山、流水、枯瀧、亭廊等創造出精彩的賞景動線。
露臺兩側造型可愛的一對石獅子和庭園中小橋的抱鼓石,
為228紀念公園國立台灣博物館興建時,拆除自天后宮的構件。
北向庭園因為面積廣大,景色優美,
一直是台北賓館舉辦大型社交及藝文活動的所在,
早在大正10(1921)年10月21日,
田健次郎總督邀請「全台友人」在官邸舉行詩會開始,
歷任總督經常利用此處舉辦各種親民活動,
招待友人、地方官、宗教界人士等。
〔台北賓館〕具有濃濃的政治象徵意涵,
日本殖民時期當然要對台灣人宣導日本帝國主義威嚴,
空間的威嚴、空間的氣派、裝飾的華麗,成為總督官邸最初的設計概念。
兒玉總督的概念,由福田東吾、野村一郎兩位建築師實踐,
台灣總督官邸建於明治32(1899)年4月,完竣於明治34(1901)年9月,
完成了第1階段的總督官邸規模,稱之為第一代總督官邸。
明治44(1911)年的總督官邸因空間不敷使用,故著手修改擴建工程,
由建築師森山松之助主導,
將原有的大型木屋架更改為鋼骨構造、並採用馬薩式屋頂,
車寄、門廊的擴建、陽台的擴建,3樓的增建,
運用許多巴洛克的建築語彙做為裝飾,如柱式、花葉堆花、泥塑等,
完成了第2階段的總督官邸規模,稱之為第二代總督官邸,即今日所見風貌。
台灣光復後移交台灣行政長官公署,
民國36(1947)年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台灣省政府,並作為台灣省省主席官邸。民國39(1950)年改隸總統府,做為招待外賓及召集會議場所,改稱台北賓館。民國52(1963)年交由外交部管理至今。
〔台北賓館〕是台灣現存之近代建築中,相當珍貴而保存完整的重要史蹟。
民國87(1998)年由主管機關內政部指定為國定古蹟,
然後依循相關規定完成調查研究等基礎資料的收集與建立,
並於民國91(2002)年進行大規模的解體與修復工程,
於民國95(2006)年5月竣工,
民國95(2006)7月首次對民眾開放,讓大家可以一窺他百年的神秘面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