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Macedonia)的首都史高比耶(Skopje)有座「德蕾莎修女紀念館」,館外有座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雙手合掌的雕塑,館內則收藏她生前用品,各項事蹟照片等等。德雷莎修女(1910-1997)是阿爾巴尼亞人,出生於史高比耶,在印度加爾各答服務最底階層窮人,成為享譽世界的天主教慈善工作家,1979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16年9月4日封聖。
前往「德蕾莎修女紀念館」的馬路上,
在街角的大樓牆面,
已經看到德蕾莎修女的標誌牌,
上面寫著德蕾莎修女的名言:
“If you can not feed a hundred people,then feed at least one”
如果你不能養活一百個人,至少養活一個。
“Poverty was not created by God.It was you and I who caused it,as we did not know how to share.”
貧窮不是由上帝所創造,而是你與我所造成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分享。
話語充滿了慈悲與愛心!
沿途還有一些特色雕塑,
有古典風格的,有現代創意的,
讓人感覺馬其頓首都史高比耶是個蠻有藝文氣息的城市。
德蕾莎修女的雕塑。
德蕾莎修女紀念館外型與內裝都相當樸素,
與她本人一生的行事風格互相輝映。
少女時代的德蕾莎修女。
德蕾莎修女(1910年8月26日-1997年9月5日),
本名是雅格妮斯·崗莎·博扎丘(阿爾巴尼亞語:Agnes Gonxha Bojaxhiu),
人稱德蕾莎姆姆(Mother Teresa),
是出生於鄂圖曼帝國科索沃省的史高比耶--
(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的阿爾巴尼亞人,
出生地點位於斯科普里老城石橋附近,
當時的馬其頓仍然是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
父親尼格拉(NikollaS Bojaxhiu)經商有成,生活富裕,
還是個積極參與反土耳其運動的鬥士,為阿爾巴尼亞的獨立而奮鬥,
母親(Dranafila Bojaxhiu) 對孩子嚴勤管教,同時散發慈愛和堅定信仰。
是天主教修女,傳教士,也是慈善工作家的德蕾莎修女,
為印度加爾各答最底層的窮人服務,被美稱為「加爾各答的天使」,
於1979年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2003年10月,
羅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她列入天主教真福品名單,
2016年教宗方濟各批准封聖,9月4日列為其紀念日,
封聖後又被稱為聖德蕾莎。
德蕾莎紀念館二樓,
陳設一些家族舊傢俱。
德蕾莎修女的老家模型。
館藏許多珍貴的老照片。
1950年10月7日,
教宗批准了德蕾莎修女與12位修女成立了
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又稱博濟會),
德蕾莎修女認為,在印度加爾各答為窮人服務,
理當與貧民做同樣的穿著,融入他們,
所以將博濟會修女的制服,
改變為印度最底層階級「吠舍」婦女所穿的傳統白棉粗布沙麗,
素樸的白布鑲上藍邊,
展現博濟會要實踐天主教修會傳統的貧窮、貞潔、服從3個誓願,
更加上要全心主意,不計報酬,服務世界上最貧苦的人。
從「德蕾莎修女紀念館」窗戶望出去,
欣賞到對面的清真寺,
馬其頓曾經屬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所以老城區保留了伊斯蘭教的歷史蹤跡,又稱土耳其區,
市中心廣場與老城區由一座古石橋連接著,
數座清真寺,曲折蜿蜒石子路,
道路兩旁是鄂圖曼風格的手工藝店、咖啡屋,
老城外的山坡上則有古城牆及古城堡遺跡,
可以登高望遠,飽覽史高比耶(Skopje)典雅的城市風光。
1952年開始,
德蕾莎修女在加爾各答市政府捐贈的伽黎神廟旁的一間空房子,
建立世界知名、讓窮人得以善終的收容之家--垂死之家,
貧窮垂死的病人,相信是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
但修女們、醫生、護士、義工對他們仍是細心照料,
後來救活的,還教導他們謀生技能,讓他們能繼續活下去,
接近臨終的,則最後能夠有尊嚴地、安詳地走完人生最後階段。
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80年在梵蒂岡會晤德雷莎修女。
德蕾莎修女從美國總統隆納·雷根手中接受自由獎。
1962年,德蕾莎修女因對促進亞洲各國間相互包容與理解,
有顯赫貢獻,被授予拉蒙·麥格塞塞獎(Ramon Magsaysay Award)。
早在1960年代,德蕾莎修女已獲得印度政府的推崇及褒獎,
她於1962年被授予蓮花士勳章,
1969年被授予尼赫魯獎,
於1972年及1980年兩度獲得印度政府最高獎印度國寶勳章。
1982年,因著她「在更廣義的層面上對澳大利亞與人道主義
的共同信念所作出的努力」被授予澳大利亞勳章。
1983年她獲得英國功績勳章。
1996年9月16日德蕾莎修女成為美國榮譽公民。
1994年阿爾巴尼亞為她頒發國家金質榮譽獎章。
德蕾莎修女的善行,帶來最棒的影響,與最棒的獎賞!
德蕾莎修女也受到藏傳佛教-達賴喇嘛推崇,
Carrie特別喜愛這幀照片,
一位西方,一位東方,兩位世界心靈導師撞擊出真善美!
德蕾莎修女與英國黛安娜王妃。
1985年1月,德蕾莎修女來台訪問,會見了蔣經國總統,
她曾一針見血的說過:「台灣的社會,物質富裕,精神卻是貧窮的。」
值得反思的是,
王妃與修女一前一後逝世,時間點相當鄰近,
1997年8月31日,英國的戴安娜王妃車禍身亡,
台灣媒體花了整整一個月報導戴安娜王妃車禍和後續消息,
而1997年9月5日德蕾莎修女的逝世,
台灣媒體只露出一小角新聞,
出殯當天,印度以國葬隆重禮遇,舉國哀悼,
全世界各國各媒體都實況轉播,台灣則只在晚間新聞做小則消息報導。
德蕾莎紀念館三樓,
是一座精巧而充滿靈性的小教堂,
教堂的窗櫺,是和平鴿的造型,看得出來嗎^^
德蕾莎修女在2016年9月4日封聖!
天主教會2000年來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德雷莎修女,
在逝世後2年,
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就讓她進入快速封聖程序,
並於2003年10月認可德雷莎修女第1個奇蹟:
讓確診胃癌末期的印度女子莫妮卡.貝斯拉康復。
現任教宗方濟各,則在2015年12月認可德雷莎修女第2個奇蹟:
讓巴西腦瘤男子安椎諾痊癒,安椎諾和妻子還獲邀出席封聖儀式。
德雷莎修女曾說:
「物質的貧窮容易解決,
而心靈上的貧乏、寂寞,卻是今日多數人的問題。
台灣可能沒有缺乏麵包的飢餓,
但一定有愛的飢餓,缺少天主愛的話語的飢餓。」
這位博愛典範的話語猶如暮鼓晨鐘,
督促著身為台灣子民的你我,來培養愛!來分享愛!
★歡迎大家加入粉絲團,互相交流吃喝玩樂情報!
您的支持是我發文的動力,請不吝嗇給個讚和推囉~感激^0^
旅人Carrie愛漫遊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carriewu0925travel